历经一年多的精心修缮,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焕新归来,将于12月31日重新对公众开放。与南通博物苑共同策划的“见字如‘吾’——张謇书法中的桑梓情怀”同步开幕,苑藏130余件张謇书法作品首次进行大规模集中展示。江苏省美术馆陈列馆前身是1936年8月建成的国立美术陈列馆,是中国近现代第一座国家级的美术馆,由著名建筑师奚福泉主持设计。2019年,国立美术陈列馆旧址入选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。该馆与南京人民大会堂旧址、总统府旧址比邻而居,坐落在长江路历史文化街区,是中国近现代史的重要遗址。陈列馆融民族风格与西方近代建筑风格为一体,整体简洁庄重、典雅大方,是新民族形式建筑的代表之一。主楼建筑四层,建筑立面呈“山”字形,采用西方近代建筑常用的勒脚、墙身、檐部三段划分方法,仅在檐口、雨棚、门厅等处雕刻出具有民族风格的浅浮雕装饰图案带。主楼突出部分为阶梯回廊,中腰为三条纵跨二、三楼的透明玻璃窗,在玻璃窗与檐口装饰图案带之间,镶嵌着“国立美术陈列馆”楷体大字。展厅宽敞明亮,每个大厅矗立的八根黑色大理石柱,更增添了轩昂的气势。年近90岁的陈列馆,由于自然风化和长期使用,遭受一定程度的损坏,于去年9月正式开始修缮工程。“老馆从1936年建成到现在没有进行过整体的加固和修缮。这次我们与东南大学建筑设计院一起制定方案,除了对西边耳房进行纠偏,还对整个楼面和梁柱全部进行了轻微加固。”江苏省美术馆技术装备部主任周盛告诉记者,“在纠偏的过程中,采用千斤顶顶升柱式,将设施预留,未来建筑因一些原因再次发生倾斜时,我们还可以打开,对建筑进行二次纠偏。”记者注意到,修缮完成后的陈列馆,外观上几乎没有明显变化。周盛介绍,为保持原有风貌,在建筑外立面的修缮过程中保留了立面水刷石、钢窗等建筑的传统特色。因为自然风化,建筑外立面有很多部分出现了空鼓,下雨时雨水浸湿进去对外立面造成破坏。“为了尽最大可能恢复外立面原本的颜色、肌理和质感,我们在修补时,使用传统工艺,寻找材料、控制色差,花大量的功夫一点点地进行对比,光制作小样就有七八次,做了30多块。”周盛介绍。“我们还找到了1936年建设时的钢厂,把窗户拆下来,将所有的零部件进行编号标记后运回厂里,对锈蚀的部分进行了更换和维修。”周盛说,原本建筑外立面的窗户都不能开启,修缮后已经能够照常使用。记者了解到,本次修缮过程中还对建筑进行了全面体检,测量了数据,对每个楼层的荷载进行限制,方便以后更合理有序地使用。“看不出来的修缮是最好的修缮。”周盛坦言,功夫都用在看不见的地方,细致的工程是为了让建筑能够更好、更长久地为公众服务。如何在保护历史的同时实现功能的提升?江苏省美术馆馆长王法表示,院落改造也是重要项目之一,花园式的院落与充满历史气息的主场馆人文环境相互呼应,希望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走进美术馆,让在美术馆看展览成为生活的一部分。江南时报记者 钱海盈/文 潘浩东/摄
特别声明:以上内容(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)为自媒体平台“号”用户上传并发布,本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。